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教师频道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

桑新民教授访谈
上传者:   加入日期:05-10-13
问: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国际人才竞争日益激烈,世界各国都在加快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作为教育理论和未来教育方面的专家,您人为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答:人类社会正在以比我们想象快得多的速度进入信息社会,信息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要求具备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运用各种信息技术自主、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并不断培养和提高在信息社会中生存所必须的道德、情感,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信息素养”。这是信息社会评价人才素质的一项综合指标,是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新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信息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的这些新要求,正是我们教育改革的目标。所以我们必须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推动社会信息化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工程。

一、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与趋势

问:作为教育技术学领域的专家,您如何认识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与使命? 

答:教育信息化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包括了从宏观教育规划、战略、管理信息化,到微观学习环境、学习模式、课程、教学、评价模式的信息化等教育系统的所有环节。它绝不能变成游离于现行教育教学过程之外的一种投资行为和硬件、设施建设,更不能用新技术把教科书和黑板搬到屏幕和网络上,强化灌输知识和标准化考试的现行教学模式,而必须能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现行教育系统进行全方位改造,从而大大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当前迫切需要从全国各省、市实际情况出发,制订出可操作、可检测的教育信息化目标与评价体系,我个人认为,教育信息化的内在结构主要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教育目标体系信息化。

(2)教育决策管理信息化。

(3)学校教育教学环境信息化。

(4)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

(5)学习与课程、教学模式信息化。

(6)学校教育教学评价、管理信息化。

(7)师资培养、培训信息化。

(8)教研科研信息化。

以上这8个方面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构成了教育信息化的具体工作目标和基本任务。

问:不久前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指出,要进一步加快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请您谈谈信息时代给基础教育改革带来了哪些挑战和机遇?

答:基础教育是为未来培养人才的,但教育的变革和发展又总是滞后的,这是一个令社会无法容忍的二律悖论。

近十年来,几乎所有行业都在社会信息化的浪潮冲击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比如印刷系统和办公室自动化,早已使印刷时代的铅字退出了历史舞台,而我们学校里虽然也出现了计算机和网络,但教师的教学活动却基本还停留在依靠一本教科书、一张嘴、一个黑板和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之中,从经济学的视野来看,这种教师的教学活动方式,表明我们的教育行业显然是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这也就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强度大,尤其是重复性劳动强度大(比如中小学老师年复一年的机械讲授和大量重复性批改作业)。计算机不能代替老师,但却可以把教师从大量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教育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完成从劳动密集型行业向资本、技术、智力密集型行业的历史性转变。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的出现,给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机遇。它将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把老师从重复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用更多的精力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研究,实现教育中人力、物力资源的多层次开发与合理配置,从根本上解放教师的生产力和师生的创造力。

二、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两大工程

问:面对全国的信息技术教育热,各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积极性很高,您认为学校在推进信息技术教育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两大工程是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和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目前这两方面都存在误区和误导。

信息技术教育课的目标、内容、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评价体系亟待研究和规范。现在全国正在组织编写的信息技术教育教材,绝大多数都是让学生学操作技术,而且是作为一门孤立的课程开设,缺乏同现行中小学其他课程的整合。其实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首先应该探讨信息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哪些要求,把这些要求作为我们教育改革的新的目标,作为课程设计的目标,然后将目标分解出来、具体化,以此确定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信息技术课既要作为独立的课程开设,又要渗透到各门课当中,不能是孤立的一门课。具体作为一门课来开设时,在培养目标上应该区分不同层次性,不应象现在这样,小学、初中、高中几乎都是同样的内容和要求。

问:你认为应该如何确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与层次结构呢?

答:中小学原来开设的计算机课,课程目标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软件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这门课程的内容、形式和普及程度变化很快,从开始学习各种程序语言,发展到学习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又发展到信息技术教育,并从选修课逐步发展成必修课。 如何定位这门课,不仅关系到的本门课程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的中小学课程体系的整体设计和改革发展。

我认为,本门课程的设计应该具有层次性,基本内容模块化,并配有适应不同年龄学习者的案例。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多媒体与网络的基本操作技能(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和新的读写算能力培养。这是最基本的层次,读写算是基础教育的基础,而信息技术的出现,导致了读写算方式的变革。因此,要培养学生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掌握新的读写算能力;

第二层次: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研究、创造性学习的能力与课程整合;

第三层次:信息技术专业技能的培养与信息素养综合发展。

其中前两个层次是中小学期间要使每个学生都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专门技能的培养和信息素养的综合发展则属于提高的层次。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是提高信息素养。

问:这三个层次的划分真正把技术和教育内在融为一体了。请你再谈谈对“校校通”工程的建议?

答:“校校通” 是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物质条件和前提,但现在很多人把“校校通”等同于建设校园网,而且片面追求网络的先进和完善,按照大学校园网的模式,花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投资建一个中小学校园,结果网上没有“车”,“车”上没“货”(教学资源),而且缺乏开车的“司机”造成极大的浪费!为扭转这种偏向,我认为必须强调校园网建设的功能和效益,从各地区,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先用较少的钱建立网络教室,在服务器上积累丰富、有效的教学资源,并在局域网中模拟互联网的各种功能,开设各种网络学习课程,使师生体验数字化生存的新环境,学校的办公系统利用局域网可以实现无纸化办公,通过拨号上网就可以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兄弟学校建立网络联系,用这种低成本的网络建设投资,就可以收到较大的教育效益。有条件的学校当然可以建立更高档次的校园网,但更大的教育投入应追求更高的教育效益,要求学校领导和师生应该比起其他学校具有更高的信息素养,推动学校更快地步入教育现代化,并使自己的教育资源与其它学校共享,缩小教育领域的“数字鸿沟”。

三、教育的未来

问:能否谈谈您近年来在探索未来教育研究与实验新模式过程中的一些感受?

答:作为一名关注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的教育理论工作者,近年来我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对学习问题的研究和实践,尤其是探索在当代信息技术新环境下个体学习行为的变化和人类学习方式的变革。

在当今世界中,个体的学习能力已成为一项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不仅决定着现实的学业成就,而且是决定今后事业成败的关键性因素。可是,目前学校教育中的学习方式与课程、教学、教育评价模式还比较落后,学生的学习效率、师生的学习生活质量迫切需要提高。

很多人认为,未来的学习主要是在多媒体和网络上学习,我认为这是一种误导。为此,我在三年前就提出:信息时代新型学习与教育模式的探索中,必须把“三个世界”的学习经验整合起来,促进三者的有机结合。哪三个世界呢?在以往的教育中,学生始终生活在两个世界的学习时空环境中,一个是经验世界,另一个是语言文字的世界,而且现行教育模式使这两者越来越脱节,也就是我们所批评的理论脱离实际。当代信息技术正在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虚拟现实世界,这第三个世界应该成为沟通前两个世界的重要桥梁,引导和促进学生在经验世界和语言文字世界中学习活动与学习经验的整合,不断促进和提高学生在“三个世界”中学习的自主性、协作性和创造性。

在华南师范大学,我开设了一门全新的课程,主要就是交给学生信息时代该怎么学习,尤其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怎么学习。整个教学过程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完成,让学生总结自己学习的个性、特点,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会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学会运用信息技术高效地学习等。这门课程的开设受到大学生的普遍欢迎,目前我们正在将这种新的学习模式推广到中小学和教师培训体系中。

问:您曾经提出一种观点:要发挥教育对未来社会的选择功能,请您就这个观点具体谈谈。

答:教育是人类选择与创造未来的有效途径。

未来不是命中注定的,而是由人类创造的。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未来又是可以选择的。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科学地预测和把握教育的未来正是为了创造和选择更符合人类理想和需要的教育世界的未来。教育不仅创造着自身的未来,而且孕育着未来世界的创造者,这一特点决定了在对未来的选择与创造中,教育负有特殊而重大的使命。今日教育塑造出的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明日世界的风貌。可见,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在于通过对未来社会创造者的培养而架设起由现实通向未来的桥梁,这正是教育对未来社会的选择功能。因而,当今世界的教育改革应被看作现代人参与未来社会选择的一条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只有用这种崭新的教育价值观念武装我们广大干部和群众的头脑,才能从思想路线的深层落实教育的战略地位。

问:最后,请您给我们的读者描绘一下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前景。

答:我们可以这样来畅想一下今后10至20年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宏伟蓝图: 

在全国建成高度现代化、信息化的城乡教育新体系。

利用相互融通的电信网、计算机网、有线电视网和数字卫星视频系统,创造一个覆盖全国城市、乡村、山区、海岛的高速、宽带、交互性、智能化的教育信息基础设施网络;

每个学校、家庭和个人都可以选择最适合自己条件与需要的上网方式,包括用遥控键盘操作的电视机、多媒体计算机、掌上电脑和可视电话等;

网上有各种模式的虚拟大学、虚拟中小学、虚拟幼儿园、虚拟图书馆、实验室、博物馆等,每一个学生不仅可以选择最优秀的教师和教材,而且可以参加同科学家、艺术家的对话,还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选择最理想的学习伙伴;

这些丰富的教育资源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室的面貌、学校的面貌,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课程的概念、教学的概念、考试的概念,这种变化的总体趋势是使教育变得更加人性化、个性化、终身化,比如,小学生的课程变得更加游戏化,孩子们可以通过参加跨时空的旅游活动,高效率地学习历史、地理、生物和语言文化,并可通过扮演一个历史人物来体验和培养各种书本中学不到的综合能力……大学的课程则包含了越来越多的探索性、研究性工作成分,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培养和提高了能力,同时也为社会创造了财富,各种发明家、艺术家在大学生甚至中学生中不断涌现;

人工智能支持下的考试系统将专家评价与自我评价有机地融为一体,使考试贯穿在学习过程和创造过程之中,真正实现了考试的及时反馈功能和诊断、激励功能,使考试成为每个学生最好的学习伙伴;

每一个不同背景、年龄、经历的学习者,都能充分享受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优质高效的近程或远程教育服务体系,北京、上海、广州等成为全球教育信息高速公路上的重要枢纽,教育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这样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终身教育体系孕育出一批蜚声海内外的信息时代教育家、教育管理家和优秀学生,造就着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新一代龙的传人! 

 相关资料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22章二次函数》单元检测试卷(有答案) 19-01-20(试卷)

 2019年安徽中考二轮复习专题二:图形操作问题同步练习(含答案) 19-01-11(中考)

 湘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3章实数》单元试卷(含答案) 18-12-12(试卷)

 2018届中考数学全程演练《第5课时:分式》含答案 18-09-17(中考)

 2018届广西中考数学复习专题(7)与圆有关的几何综合(含解析) 17-09-17(中考)

 北京课改版七年级上《2.6.3列方程解应用题》同步练习含答案 17-07-03(试卷)

 湘教版八年级数学上第三章《实数》复习试卷含答案 16-11-26(试卷)

 2016年北师大五年级上《三角形的面积》练习题及答案 16-09-29(试卷)

 2.1不进位加ppt课件 16-09-18(课件)

 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作业题答案 16-09-10(教案)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学科分类
小学语文 小学数学 小学英语
小学科学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科学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初中生物 道德法治
初中历史 初中地理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政治

[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12999教育资源网